当特定波长的光入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发射出电子。这称为光电效应。可以引起电子发射的最小光频率称为阈值频率,该频率特定于金属。频率低于阈值频率的光,即使强度很高,也无法启动电子发射。但是,当频率高于阈值时,射出的电子数量与电子束的强度成正比。 p>
根据经典波理论,波的能量取决于其强度(取决于其幅度),而不是其频率。这些观察结果的一部分是,在给定的时间段内,随着亮度的增加,射出的电子数量会增加。 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通过将普朗克(Planck)的量化结果整合到信誉良好的光粒子视图中,解决了这一悖论。 p>
爱因斯坦认为,普朗克假定的量子化能量可以通过光电效应应用于光。撞击金属表面的光不应视为波,而应视为其能量取决于其频率的粒子流(以后称为 strong>光子),能量的量( E em>)取决于其频率(ν),根据以下公式: p>
其中 h em>是普朗克常数。 p>
可以通过假设光被量化来描述光电效应。需要一定的最小能量来克服电子所经历的结合能(Φ)。这也称为金属的功函数( W em>)。 p>
由于金属中的电子具有一定数量的结合能,使它们保持在那里,因此入射光需要具有更多的能量来释放电子。低频光子的能量不足,无法从金属中喷射出电子。即使金属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光下,也没有观察到电子的发射。仅当能量大于功函数的光子撞击金属时,电子才能发射。 p>
光子的多余能量转换为发射电子的动能。 p>
因此,电子在被具有足够能量(频率大于阈值)的光子撞击时会被弹出。入射光的频率越高,碰撞传递给逃逸电子的动能就越大。爱因斯坦还认为,光强度不取决于入射波的幅度,而是与给定时间段内撞击表面的光子数量相对应。射出的电子数量随亮度增加而增加。入射光子的数量越多,它们与某些电子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就越大。 p>
光电效应强烈暗示了光的粒子行为。爱因斯坦因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而赢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可以用波或粒子来解释许多光现象,但是某些现象(例如当光通过双缝时获得的干涉图样)与光的粒子视图完全相反,而其他现象(例如光电)效果,完全违背了光波的观点。不知何故,在一个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深层基础上,光既是波状的又是粒子状的。这就是所谓的波粒对偶。 p>
本文改编自 Openstax,化学2e,第6.1节:电磁能量。 em> p> p>
p>
p>
来自章节 7:
Now Playing
元素的周期律
29.1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48.1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52.3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30.5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49.8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49.4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25.2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22.9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41.7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34.1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32.9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33.7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23.6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43.6K Views
元素的周期律
37.7K Views
版权所属 © 2025 MyJoVE 公司版权所有,本公司不涉及任何医疗业务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