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VE Logo

登录

需要订阅 JoVE 才能查看此. 登录或开始免费试用。

本文内容

  • 摘要
  • 摘要
  • 引言
  • 研究方案
  • 结果
  • 讨论
  • 披露声明
  • 致谢
  • 材料
  • 参考文献
  • 转载和许可

摘要

我们描述了一种通过在人胚胎干细胞(hESC)中引入双等位基因RB1突变来产生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方法。RB细胞系也可以在培养皿中使用分离的RB成功培养。

摘要

人类RB是小儿癌症,如果不进行治疗,它是致命的。由于RB起源于锥形前体,在啮齿动物模型中比较少见,同时关于人类与啮齿动物的种间差异,源自人类的疾病模型更有利于揭示人类RB的机制,寻找治疗目标。在此,该协议描述了两个基因编辑的hESC系的产生,分别具有双等位基因RB1点突变(RB1 Mut / Mut)和RB1敲除突变(RB1-/-)。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观察到RB的形成。RB细胞系也是通过从RB类器官中分离而建立的。总之,通过使用2D和3D组合分化方案将基因编辑的hESC系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我们已经成功地在培养皿中重建了人类RB并确定了其锥体前体起源。它将为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增殖和生长以及进一步开发新型治疗剂提供有用的疾病模型。

引言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罕见的致命肿瘤,来源于视网膜视锥细胞前体123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类型4RB1 基因的纯合失活是 RB5 的起始遗传病变。然而,具有RB1突变的小鼠无法形成视网膜肿瘤2。尽管小鼠肿瘤可以通过Rb1突变和其他基因修饰的组合产生,但它们仍然缺乏人类RB6的特征。由于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发展,可以获得hESC衍生的RB,显示人类RB1的特征。

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建立了许多用于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方案,包括2D7,3D8以及2D和3D9的组合。这里用于生成人类RB的方法是粘附培养物和浮动培养物的合并9。通过将 RB1 突变的hESC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在第45天左右检测到RB的形成,然后在第60天左右迅速增殖。在第90天,可以分离RBs并生成RB细胞系;此外,RB在第120天包围几乎所有视网膜类器官。

hESC 衍生的 RB 是一种探索 RB 起源、肿瘤发生和治疗的创新模型。在该协议中,详细描述了基因编辑hESC的产生,RB的分化和RB的表征。

研究方案

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H9 hESCs是从WiCell研究所获得的。

1. RB1 突变hESC的产生

  1. 用于敲除RB1(KO)的CRISPR / Cas9靶向载体。
    1. 设计一对sgRNA。对于 RB1的消融,靶向该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正向引物序列为CACCGCGGTGGCGGCCGTTTTTCGG,反向引物序列为AAACCCGAAAAACCCGCCCCACCGC。
      注意:对于特定的 RB1 突变,还需要修复的模板。在该协议中, 使用RB1-KO细胞系作为示例。
    2. 按照制造商的说明,在37°C下用BbsI限制性内切酶(参见 材料表)消化1μgpX330-U6-嵌合BB-CBh-hSpCas9-2A-Puro30分钟。
    3.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纯化试剂盒纯化消化的质粒。
      注意:酶促反应可以使用纯化试剂盒直接净化,无需琼脂糖凝胶(见 材料表)。
    4. 使用 T4 多核苷酸激酶 (PNK)(材料表)磷酸化和退火每对寡核苷酸,反应包括 1 μL 寡核苷酸1 (100 μM)、1 μL 寡核苷酸 2 (100 μM)、1 μL 10x T4 连接缓冲液、6.5 μL ddH2O 和 0.5 μL T4 PNK。
      注意:步骤1.1.1中的正向和反向引物是一对寡核苷酸。使用以下参数在热循环仪中磷酸化和退火寡核苷酸:37°C30分钟;95°C5分钟;以每分钟5°C的速度下降至25°C。
    5. 通过在室温 (RT) 下将 1 μL 寡核苷酸试剂加入 199 μL 无核酸酶水中,将磷酸化和退火的寡核苷酸稀释 200 倍。
    6. 设置连接反应并通过混合以下内容在室温下孵育10分钟:步骤1.1.3中的50ng Bbs1消化质粒,步骤1.1.5中的1μL寡核苷酸双链,5μL 2x连接缓冲液,1μL连接酶,并使用无核酸酶水加至10μL。
    7. 转化连接混合物并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以进行下一步。
      注意:使用 U6 正向或反向引物进行测序。
      1. 在冰上解冻感受态细胞。
      2. 在 1.5 mL 微量离心管中取 50 μL 感受态细胞。
      3. 将步骤 1.1.6 中的 1 μL 连接混合物加入感受态细胞中。
      4. 通过上下移液管三次轻轻混合。
        注意:不要涡旋。
      5. 将混合物放在冰上30分钟。
      6. 在42°C下热冲击混合物90秒。
      7. 向试管中加入 950 μL 不含抗生素的室温 Luria-Bertani (LB) 肉汤。
      8. 将管子置于37°C下以300rpm的振荡器中放置60分钟。
      9. 提前将LB板(蛋白胨,酪蛋白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和氨苄西林)加热至37°C。
      10. 在室温下将 50-100 μL 细胞和连接混合物散布到平板上。
      11. 将板在37°C孵育过夜。
      12. 从平板中取出12个菌落,并用氨苄西林将它们转移到LB培养基中。将培养基放在300rpm的摇床上60分钟。
      13. 使用 1 μL 细菌溶液(来自步骤 1.1.7.12)作为 PCR 模板并选择阳性菌落。
      14. 通过U6引物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在下一步中使用具有设计的sgRNA序列的菌落。
    8. 使用中型试剂盒提取质粒(参见材料表)。
      注意:使用迷你试剂盒的质粒的质量和数量不足以进行以下核转染实验。迷笛或超长套件比迷你套件更合适。
  2. HESC培养和核细胞移植。
    注意:将所有试剂预热至室温。
    1. 将 1 x 10 6 H9 细胞解冻到含有 10 μM Y-27632(ROCK 抑制剂)和 2 mL 新鲜 ncEpic-hiPSC/hESC 培养基的预包被6 孔板中。
      注意:使用前在37°C下用1%生长因子降低的基底膜基质涂覆6孔板至少30分钟。
    2. 第二天,除去上清液,用 1x Dulbecco 的磷酸盐缓冲盐水 (DPBS) 冲洗细胞,然后加入 2 mL 新鲜的 ncEpic-hiPSC/hESC 培养基。
    3. 在接下来的3-5天内,每天用2mL新鲜的ncEpic-hiPSC / hESC培养基更换培养基,直到细胞生长至约80%汇合。
    4. 传代一次或两次以调整hESC的状态。
      注意:识别hESC状态的最简单方法是形态。
    5. 在6孔板中培养未分化的H9细胞,直到它们达到80%汇合。
    6. 在核转染前2小时更换培养基,用2mL新鲜的ncEpic-hiPSC / hESC培养基与10μMY-27632混合,并使用1%生长因子降低基底膜基质预涂12孔板的一个孔。
    7. 吸出培养基并用 1 mL 预热的 DPBS 冲洗。
    8. 取出DPBS并与1mL细胞解离酶(参见 材料表)在37°C孵育3.5分钟。
    9. 向细胞中加入 1 mL 新鲜的 ncEpic-hiPSC/hESC 培养基并移液两次,使 H9 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
    10. 取出 100 μL 混合物进行细胞计数,并将其余的转移到 15 mL 离心管中,其中装有另外 2 mL ncEpic-hiPSC/hESC 培养基。
    11. 以200 x g 离心5分钟。除去上清液,将大约 2 x 106 个细胞重悬到 100 μL 反应体积中。根据制造商的方案,优化细胞、质粒、核子和反应条件的体积。有关本协议中使用的核连接系统,请参阅 材料表
      注意:通常,在核转过程中不允许有气泡。
    12. 转染后,将细胞转移到预包被的12孔板中,补充1.5mL ncEpic-hiPSC / hESC培养基和10μMY-27632,然后在37°C,5%CO2 培养箱中培养细胞。
    13. 每天更换培养基。48小时后,加入2μg/ mL嘌呤霉素用于细胞选择约一周。
      注意:许多细胞在前 3 天内死亡。剩余的细胞可能会在嘌呤霉素选择后的下周内增殖并生成集落。在选择周内,确保培养基始终含有 2 μg/mL 嘌呤霉素。
    14. 在显微镜下手动挑选菌落。
      注意:菌落形态与hES菌落相同。在培养基中用 10 μL 白色/正常移液器吸头将菌落切成碎片(每个菌落 2-6 个),并将一个菌落转移到 12 孔板的一个预包被孔中。
    15. 首先,鉴定RB1突变和脱靶情况(表1),然后多能性表征RB1敲除H9细胞系。
      注意:使用PCR和sanger测序检测 RB1 突变和脱靶情况。通过 RT-PCR 和免疫荧光鉴定多能性标志物。

2.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产生

  1. 维持RB1-KO hESC。
    1. 在生长因子降低的基底膜基质中培养基因编辑的H9细胞,用2mL ncEpic-hiPSC / hESC培养基包被6孔板,并每天更换培养基。
    2. 使用EDTA缓冲液在37°C下传代3.5分钟或在室温下5分钟。
      注意:EDTA缓冲液是1x DPBS,5 mM EDTA和0.9 mg / mL NaCl的混合物。
  2. 视网膜细胞分化。
    注意:分化前准备培养基I。制备培养基 I,混合 24.5 mL Dulbecco 改良鹰培养基 (DMEM)/营养混合物 F-12(F12)-谷氨酰胺 (1x)、24.5 mL 神经元基础培养基、250 μL 100x 补充剂 A、500 μL 50x 补充剂 B、0.1 mM ß-巯基乙醇和 250 μL 100x L-谷氨酰胺。使用前将所有混合物预热至室温。
    1. RB1-KO hESC在6孔板的一个孔中生长至80%汇合。
    2. 取出培养基并用 1 mL 的 1x DPBS 冲洗细胞。
    3. 使用1mL分散酶缓冲液(参见 材料表)在37°C下升高细胞集落5分钟。
      注意:在显微镜下检查细胞集落。通常,菌落边缘需要 5 分钟才能展开。
    4. 吸出分散酶缓冲液,并用 1 mL 的 1x DPBS 轻轻冲洗细胞一次。
    5. 将 1 mL 培养基 I 加入孔中。
    6. 将菌落切成块(每个菌落 6-9 片),培养基中装有 10 μL 白色/普通移液器吸头。
      注意:通常,大约60%-70%的细胞从孔中分离。使用细胞刮刀刮除培养基中剩余的细胞。
    7. 通过在 15 mL 管中以 200 x g 离心 5 分钟来收获所有细胞。
    8. 留下约 50 μL 上清液以将细胞分散在培养基中,然后通过轻轻搅拌将细胞与 250 μL 生长因子还原基底膜基质混合。
      注意:使用前将生长因子降低的基底膜基质保持在4°C或冰上。如果将其等分并储存在-20°C,则在使用前至少1小时将其置于4°C过夜或至少1小时。
    9. 将带有悬浮细胞的15mL管保持在37°C培养箱中20分钟。
      注意:确保细胞和生长因子还原的基底膜基质形成固化凝胶。
    10. 将 1 mL 培养基 I 加入 15 mL 管中,然后用 1 mL 移液管轻轻移取固化凝胶 2 至 3 次以分散团块。
    11. 加入 9 mL 培养基 I 并将细胞悬液转移到 10 cm 细胞培养皿中。
    12. 将培养皿移至含有5%CO2 的37°C培养箱中,并将日期设置为第0天。
    13. 在第1天使用显微镜检查细胞。
      注意:在培养皿中可以观察到数千个空心囊肿。平均而言,在一块凝胶中观察到3至4个囊肿。
    14. 在第 5 天更换培养基。将上清液收集到15mL管中,等待囊肿沉降到底部,然后取出培养基并用新鲜的培养基I代替。
      注意:如果培养基在第 4 天变黄,请在第 4 天更换培养基,否则在第 5 天更换培养基。将 10 mL 新鲜培养基 I 加入原培养皿中。数百个囊肿已经附着在培养表面;把它们留在那里。
    15. 将管中的囊肿分散到两个10厘米的培养皿中。
      注意:确保培养皿中至少有 300 个囊肿。如果囊肿不汇合,不要将囊肿分成其他菜肴;将它们放回原来的 10 厘米培养皿中。
    16. 在第7天,大多数囊肿(95%以上)附着在培养皿上,扩散并形成粘附菌落。
      注意:早在第3天,就可以观察到粘附的菌落。
    17. 在第10天,用新鲜的培养基I更换培养基,确保所有囊肿都附着在培养皿上。
    18. 在下一步之前,通过混合以下内容制备培养基II:36 mL DMEM,12 mL F12,2%补充剂B (v / v),0.1 mM MEM非必需氨基酸溶液(NEAA)。
    19. 确保在第13-17天之前将细胞分散开来。在第15天执行下一步,当细胞分散但不与邻近的菌落相互作用时。
    20. 用1mL DPBS冲洗细胞一次,并在37°C下加入1mL分散酶溶液5分钟。
      注意:在5分钟内,细胞边缘升高。
    21. 取出分散酶缓冲液,并用 1 mL 的 1x DPBS 轻轻冲洗培养物。
    22. 向每个 10 cm 培养皿中加入 10 mL 培养基 II,并在 37 °C、5% CO2 培养箱中培养。
    23. 贴壁培养物在24小时后自发脱落并组装成视网膜类器官。
      注意:许多不形成类器官的细胞将在接下来的 2 天内死亡。
    24. 分离三天后,从细胞培养皿中收集细胞,并使类器官沉淀在 15 mL 管中。
    25. 从管中取出上清液,并将类器官转移到装有10mL培养基II的新非粘附培养皿(培养皿)中,持续四天。
    26. 通过混合 DMEM:3:1 比例 (v/v)、2% 补充剂 B (v/v)、0.1 mM MEM 非必需氨基酸溶液 (NEAA)、8% 胎牛血清 (FBS) (v/v)、100 μM 牛磺酸和 2 mM 谷氨酰胺混合制备培养基 III。
    27. 分离一周后,将培养基更改为中III。
    28. 从这一天起,在培养基III中培养类器官,并每周更新培养基两次。
  3. 建立RB细胞系。
    注意:所有试剂均在室温下预热。
    1. 在第90天,RBs(80%-90%)包含视网膜类器官。因此,选择90天的RB类器官来生成RB细胞系。
    2. 通过将罗斯威尔公园纪念研究所(RPMI)-1640培养基与10%FBS混合来制备1640培养基。
    3. 在RPMI-1640培养基的显微镜下用显微手术刀将RB切成碎片(每个RB20-25块)。
    4. 除去RPMI-1640培养基,并在37°C下用0.25%胰蛋白酶/ EDTA处理碎片10分钟。
    5. 加入RPMI-1640培养基结束反应,并以200× g 离心5分钟。
    6. 除去上清液并将细胞重悬于非贴壁培养皿中的1640培养基中。
    7. RB细胞系是一种浮动培养物。每周更换培养基两次,并在2周内传代RB细胞。
      注意:原代RB细胞的增殖速度非常慢。

结果

RB生成的过程在 图1中阐明,它结合了贴壁和浮动培养物。可以从 RB1-KO hESC中收获人RB,并通过分离RB类器官获得RB细胞系。

在这里,协议提供了不同阶段分化的细节(图2)。在前3天内形成空心球,附着在培养表面上然后膨胀(图2A-E)。从第15天开始,细胞升高并在悬浮中培养(

讨论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由 RB1 失活和Rb蛋白功能障碍引起的。在该协议中, RB1-KO hESC是在培养皿中产生RB的关键步骤。虽然即使使用 RB1-/- hESC,但由于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方法,也有可能没有RB形成10。在该协议中,从贴壁培养到漂浮培养的转移在分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囊肿的密度、多能干细胞的类型和增殖速率都是影响脱离时间的变量。当细胞扩?...

披露声明

作者不知道任何可能影响本研究客观性的隶属关系、成员资格、资金或金融控股。

致谢

我们感谢502团队的所有帮助。这项工作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Z200014)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A0105300)的部分支持。

材料

NameCompanyCatalog NumberComments
2-mercaptoethanolLife Technologies21985-023
Anti-ARR3SigmaHPA063129Antibody
Anti-CRX (M02)AbnoveABN-H00001406-M02Antibody
Anti-Ki67Abcam ab15580Antibody
Anti-Syk (D3Z1E)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13198Antibody
BbsINEBR3539SRestriction enzymes
Dispase (1U/mL)Stemcell Technologies7923
DMEM basicGibco10566-016
DMEM/F-12-GlutaMAXGibco10565-042
DMSOSigmaD2650
DPBSGibcoC141905005BT
EDTAThermo15575020
Fetal Bovine Serum (FBS), Qualified for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Biological Industry04-002-1A
GlutamineGibco35050-061
Ham's F-12 Nutrient Mix (Hams F12)Gibco11765-054
MEM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Solution (100X)SigmaM7145
Neurobasal MediumGibco21103-049
P3 Primary Cell 4D-Nucleofector X Kit SLonzaV4XP-3032Nucleofection kit
Pen StrepGibco15140-122
PuromycinGene OperationISY1130- 0025MG
QIAquick PCR Purification KitQIAGEN28104
ncEpic-hiPSC/hESC culture mediumNuwacellRP01001ncEpic-hiPSC/hESC culture medium in 1.2.1
Growth factor reduced basement membrane matrixBD356231Matrigel in 1.2.1
Cell dissociation enzymeGibco12563-011TrypLE Express in 1.2.8
RNeasy Midi KitQIAGEN75144
RNeasy Mini KitQIAGEN74104
Supplement ALife Technologies17502-048N-2 Supplement (100X), liquid, supplemet in medum I
Supplement BLife Technologies17105-041B-27 Supplement (50X),liquid, supplemet in medum I,II,III
T4 Polynucleotide KinaseLife TechnologiesEK0032
TaurineSigmaT-8691-25G
Y-27632 2HClSelleckS1049
pX330-U6- Chimeric BB-CBh-hSpCas9-2A-PuroAddgene42230
Nucleofector 4DLonza
RPMISigmaR0883-500ML

参考文献

  1. Liu, H., et al.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organoid retinoblastoma reveals a cancerous orig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7 (52), 33628-33638 (2020).
  2. Singh, H. P., et al. Developmental stage-specific proliferation and retinoblastoma genesis in RB-deficient human but not mouse cone precurs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5 (40), 9391-9400 (2018).
  3. Xu, X. L., et al. Rb suppresses human cone-precursor-derived retinoblastoma tumours. Nature. 514 (7522), 385-388 (2014).
  4. Mendoza, P. R., Grossniklaus, H. E. The biology of retinoblastoma. 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134, 503-516 (2015).
  5. Benavente, C. A., Dyer, M. A.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human retinoblastoma.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10, 547-562 (2015).
  6. Wu, N., et al. A mouse model of MYCN-driven retinoblastoma reveals MYCN-independent tumor reemergenc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7 (3), 888-898 (2017).
  7. Boucherie, C., Sowden, J. C., Ali, R. R.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technology for generating photoreceptors. Regenerative Medicine. 6 (4), 469-479 (2011).
  8. Nakano, T., et al. Self-formation of optic cups and storable stratified neural retina from human ESCs. Cell Stem Cell. 10 (6), 771-785 (2012).
  9. Lowe, A., Harris, R., Bhansali, P., Cvekl, A., Liu, W. Intercellular adhesion-dependent cell survival and rock-regulated actomyosin-driven forces mediate self-formation of a retinal organoid. Stem Cell Reports. 6 (5), 743-756 (2016).
  10. Zheng, C., Schneider, J. W., Hsieh, J. Role of RB1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retinal organoids. Developmental Biology. 462 (2), 197-207 (2020).
  11. Dimaras, H., Corson, T. W. Retinoblastoma, the visible CNS tumor: A review.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97 (1), 29-44 (2019).
  12. Xu, X. L., et al. Retinoblastoma has properties of a cone precursor tumor and depends upon cone-specific MDM2 signaling. Cell. 137 (6), 1018-1031 (2009).
  13. Qi, D. L., Cobrinik, D. MDM2 but not MDM4 promotes retinoblastoma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p53-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YCN translation. Oncogene. 36 (13), 1760-1769 (2017).

转载和许可

请求许可使用此 JoVE 文章的文本或图形

请求许可

探索更多文章

188

This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Video Coming Soon

JoVE Logo

政策

使用条款

隐私

科研

教育

关于 JoVE

版权所属 © 2025 MyJoVE 公司版权所有,本公司不涉及任何医疗业务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