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可成功用于在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具有健康或重塑心脏的大鼠,以进行急性或长期随访研究。该方案允许研究不同病理生理学条件下的心房颤动,以评估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麻醉成年Wistar大鼠后,将大鼠置于加热垫上的仰卧位,以将其体温保持在37摄氏度。
然后,通过将负极放在右前肢,将正极放在左后肢上,将接地电极放在左前肢上,以导联II构型将三个表面心电图电极连接到大鼠四肢上。使用薄型弹性手镯弦弦将电极固定到位。接下来,打开表面心电图记录,并使用商业或本地开发的采集程序在整个过程中执行连续的心电图记录。
对于电刺激,使用连接到基于微控制器的心脏起搏器的五或六法式四极导管。一旦完全麻醉了该途径,将导管通过口腔插入食道。为了确认刺激导管在心房水平上的正确位置,以每分钟400次刺激的频率施加电刺激。
然后,检查心电图示踪是否显示心房的恒定捕获。在此基础上,确定舒张压限定义为获得心房捕获所需的最低电压。对于刺激组中的大鼠,一旦确定了导管的正确位置,就将刺激器设置为每分钟4, 000次刺激的频率,电压高于舒张阈值三伏。
然后,对于每只大鼠,应用15个连续的刺激周期,每个周期20秒,周期之间的自由间隔为5分钟。接下来,通过识别窦房结恢复时间来检查刺激的有效性,该时间在快速起搏结束时显示为比窦性心律期间记录的周期长度长长的时间间隔,并表示超速抑制结束后恢复窦性心律所需的时间间隔。然后,确定心房颤动发作的发生,定义为存在三次或更多次连续的、不规则的、室上性心跳,P波不存在或被小的、扭曲的F波取代。
对于假组的大鼠,在通过口腔插入导管后,将导管保持在位18分钟而不施加任何电刺激,同时连续记录表面心电图。在刺激的第一天,80%接受电刺激的大鼠出现心房颤动发作在应用的164个刺激周期中,42个随后出现心房颤动发作。在10天的刺激中,平均在所有动物中有效诱导了15.6例心房颤动发作。
在应用的总刺激周期中,20%随后是心房颤动,41次发作持续超过600秒。对于持续时间小于600秒的情节,平均持续时间为40.12秒。目前的技术相对容易复制,经常使用动物模型的实验室人员不需要特殊培训。
在此程序之后,可以使用遥测设备进行连续ECG记录,以评估自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和心率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