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回答心血管领域的关键问题,例如慢性心脏起搏的后果。它还可以帮助开发新技术,并将其付诸实践。该模型的主要优点是经静脉铅植入的微创方法。
该模型采用简单的手术技术,结果可重复性高。首先,找到颈外静脉,并在麻醉动物的皮肤上标记其位置。使用聚维酮碘对整个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并放置无菌布料,在标记的颈静脉区域上用孔覆盖手术部位。
在皮肤上做一个平行于标记的颈静脉的切口。定位颈外静脉,并从相邻纤维组织和血管束中分离出 1 厘米的长度。找到颈动脉进行定向,并防止其损伤。
在皮下组织中创建一个口袋以容纳起搏器。使用剪刀进行钝性解剖,以防止出血过多和组织损伤。在隔离血管段的两端使用橡胶扎带固定血管,并阻塞血流。
使用标准切割技术,用无菌刀片切割血管壁周长的约三分之一。使用血管拨片广泛打开切口,并将单个被动起搏导线引入腔内。在透视引导下,将导联线的尖端推进到右心室的顶端。
将探针预成型为曲线,并用它来引导导联线将三尖瓣环向右心室的顶端传递。确保导线的尖端不受探针支撑,以便导线在接触组织时保持柔韧性和非创伤性。然后测试起搏参数。
心室导联感应信号和阻抗必须稳定,起搏阈值应低。相邻肌肉不应有肌束震颤。通过将导线位置缝合在保护性橡胶套上到下面的纤维组织上来固定引线位置。
取下橡胶扎带,用丝带将容器腔密封在引线周围,并远端密封。将起搏器连接到起搏导线,并使用螺钉固定 IS-1 连接器。将起搏器和额外的导线长度埋入预先形成的皮下口袋中。
用聚维酮碘冲洗口袋。使用单丝线缝合皮肤伤口。设置所需的起搏程序,并对起搏参数执行最终检查。
术后例行程序完成后,询问起搏器,并通过在“参数”菜单中选择最小基本速率来设置备用起搏模式。通过在起搏器编程器诊断菜单中启动数据收集来连续记录起搏导联阻抗。在起搏器编程器中选择测试菜单,然后在感应选项卡下,通过测量心室感觉振幅来记录心肌电位。
测量单极和双极心肌电位。使用非侵入性起搏研究功能测量起搏阈值。评估各种刺激持续时间的起搏阈值,并以伏特表示。
使用心内心电图或表面心电图来确定起搏刺激输出变为亚阈值之前的捕获损失。定期重复此操作,每周审讯。该研究共纳入了六只动物,成功植入起搏系统,起搏导线尖端位于右心室心尖。
在植入时,平均感应到的心肌电位为5.6伏。导联阻抗为 675 欧姆,测得的起搏阈值为 0.8 伏,刺激持续时间设置为 0.4 毫秒。在六个月内随访三次间歇起搏后,平均感知心肌电位分别为约7.4毫伏和6.3毫伏。
测得的平均引线阻抗分别约为869欧姆和725欧姆。虽然起搏阈值分别变为 1.2 伏和 1.4 伏/在此期间所有参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双极和单极参数遵循类似的趋势。在手术后的第一周内,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没有观察到显着变化。
在显微镜评价下,起搏铅硅表面被纤维组织覆盖,但没有发现细胞。训练后,手术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轻柔地处理组织,并且在操纵导线时必须确保透视引导以避免受伤。
该手术提供了对植入起搏系统的良好理解。然后,开发的模型最适合研究慢性心脏起搏和研究由此产生的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