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VE Logo

登录

需要订阅 JoVE 才能查看此. 登录或开始免费试用。

本文内容

  • 摘要
  • 摘要
  • 引言
  • 研究方案
  • 结果
  • 讨论
  • 披露声明
  • 致谢
  • 材料
  • 参考文献
  • 转载和许可

摘要

本协议描述了使用经食管心房起搏评估小鼠心房颤动易感性时实验参数的优化。

摘要

心房颤动(AF)的遗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的小鼠模型已被证明在研究心房颤动的分子决定因素方面很有价值。程序性电刺激可以使用经食管心房起搏作为生存程序进行,从而能够在同一动物中进行连续测试。然而,存在许多起搏方案,这使得重现性复杂化。本协议旨在提供一种标准化策略来开发特定于模型的实验参数,以提高研究之间的可重复性。进行初步研究以优化所研究特定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研究时的年龄、性别和起搏方案的参数(例如,起搏模式和 AF 易感性的定义)。重要的是,应注意避免高刺激能量,因为这会导致神经节丛刺激,伴有无意的副交感神经激活,表现为起搏期间夸张的房室传导阻滞,并且通常与人为心房颤动感应有关。必须将表现出这种并发症的动物排除在分析之外。

引言

心房颤动(AF)是多种获得性和遗传性危险因素的最终常见途径。对于研究AF底物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小鼠模型是有利的,因为易于遗传操作,并且通常,它们再现了在人类中观察到的不同临床表型123的AF敏感性。然而,小鼠很少发生自发性AF4,需要使用激发性心房起搏研究。

可以使用心内5 或经食管6 起搏进行程序性电刺激 (PES) 以评估鼠心房电生理学和 AF 易感性。虽然经食管方法作为生存程序特别有利,但由于许多已发表的实验方案78和可能阻碍可重复性的变异源9其使用变得复杂。此外,有限的报告方案比较使得选择合适的起搏方案具有挑战性。

目前的协议旨在利用系统策略开发模型特异性经食管PES方法来评估鼠AF敏感性,以提高可重复性。重要的是,进行初步试点研究以通过考虑年龄、性别和起搏模式变异性来优化起搏方案,起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混淆结果的无意副交感神经刺激9.

研究方案

该程序已获得范德比尔特机构动物护理和使用委员会的批准,并且与实验动物护理和使用指南一致。该方案是使用遗传9 和获得的10 (例如高血压)小鼠AF易感性模型开发的。操作员对所研究小鼠的表型视而不见。

1. 动物选择

  1. 对于遗传模型,如下所述每两周(即每隔一周)对小鼠进行心房起搏(参见步骤6),以确定AF易感性的最佳时期。
    1. 在 8 周龄时开始每两周一次的起搏。使用野生型同窝动物作为对照,以减少变异性。研究两性,因为一个人可能不会发展出 AF 表型9
  2. 对于获得的模型,在小鼠达到身体成熟(~12周龄)后进行起搏10。如上所述,研究两性。
  3. 在这些初步研究中,执行突发起搏8 (使用固定起搏周期长度 [CL])和递减起搏7 (起搏逐渐缩短 CL)以确定最佳起搏模式。将每个程序分开至少24小时。
    注意:随着研究的小鼠数量不断增加,请查看累积的数据以确定在AF敏感小鼠中促进AF但不促进对照组的最佳年龄,性别和起搏模式。
    1. 使用AF易感性的多种定义(例如,AF发作次数8,总AF持续时间9,AF发生率4和持续AF发生率(通常定义为10 s 11或15 s12,甚至长达5分钟1314)分析数据因为某些模型可能显示一种但不是所有定义的AF表型9。
      注意:AF发作和AF易感性的定义在已发表的研究47之间有所不同。心房颤动发作8 通常定义为快速心房活动伴不规则心室反应,至少持续1秒(图 1)。除心房颤动外,心房起搏还可能诱发心房扑动,伴有规律或不规则的心室反应。
  4. 使用优化的模型特定参数和AF敏感性的定义进行其他小鼠的后续研究。

2. 动物制备

  1. 使用3%异氟醚(参见 材料表)在1 L / min的100%氧气中麻醉小鼠。
    注意:异氟醚是有害的。它可能会刺激皮肤或眼睛,并可能导致头晕、疲劳和头痛,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适当的清除方法(例如,活性炭罐)。
  2. 踏板反射丧失后,将鼠标仰卧放在加热垫上,加热垫旨在将体温保持在约37°C,后肢贴在垫表面上。
  3. 将润滑性眼膏涂抹在眼睛上以防止干燥。
  4. 将麻醉面罩牢固地放在小鼠的鼻子上。在1 L / min的100%氧气中使用1%异氟醚开始维持麻醉。确保鼻孔没有阻塞,因为小鼠是专性鼻子呼吸器。
  5. 通过皮下放置连接到生物放大器和数据采集硬件进入前肢的27 G ECG针电极(参见 材料表)获得表面心电图(ECG,导联I)。通过将针状电极放入左后肢来接地信号。

3. 导管放置

  1. 从鼠标上短暂取下异氟醚面膜。
  2. 将连接到刺激器和刺激隔离器的2-F八极电极导管(电极宽度和间距= 0.5 mm)(见 材料表)插入食道(图2)。
    1. 插入到接近从口腔(颈部伸展)到剑突软骨上方的距离的深度。
  3. 将异氟醚面罩重新定位在小鼠的鼻孔上。
  4. 使用分析软件连续记录心电图导联I开始数据采集(见 材料表)。
  5. 将激励隔离器模式调整为双极性。在刺激期间使用最远端的一对电极。
  6. 将导管正确放置在食道内以启用捕获。为此,在略短于窦 CL 的 CL 处施加脉冲宽度为 2 ms 的 1.5 mA 刺激(例如,如果窦性 CL 为 120 ms,则使用 100 ms 的 CL)。小心放置导管,直到获得一致的心房捕获。

4. 阈值确定

  1. 要确定心房舒张期捕获阈值 (TH),在用于心房捕获的 CL 处以 1.5 mA 的脉冲宽度开始起搏。以0.05 mA为增量降低刺激振幅,直到心房捕获丢失,随后增加直至捕获。
    注意:获得一致心房捕获的最低振幅是心房TH。由于担心高刺激振幅下的副交感神经刺激,这反映在人工 AF 感应9 的起搏过程中过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最大可接受的 TH 为 0.75 mA。如有必要,重新定位导管以达到TH ≤0.75 mA。
  2. 将刺激幅度调整到两倍TH。

5. 电生理学性质的测定

  1. 测量电生理学参数,包括房颤诱导快速心房起搏前的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Wenckebach 周期长度 (WCL) 和房室有效不应期 (AVERP)15

6.房性心律失常易感性

  1. 使用不同CL下的突发起搏或根据初始研究确定的减搏(步骤1.1.-1.4.)以两倍TH和2ms的脉冲宽度执行起搏。
  2. 对于突发起搏,以 50 毫秒的初始 CL 配速 15 秒,后续列车以 40 毫秒、30 毫秒、25 毫秒、20 毫秒和 15 毫秒的 CL 进行810。在每个起搏列车后暂停配速 30 秒,以便在继续之前恢复。如果在起搏列车后发生自动对焦,请在终止后等待 30 秒,然后再继续后续起搏。
  3. 对于降低起搏,以 40 毫秒的 CL 配速,每 2 秒将 CL 降低 2 毫秒,直到在 20 毫秒处终止7.以一式三份16 或五倍17 执行起搏列车,每列火车后暂停 30 秒以进行恢复。如上所述,如果发生AF,请在终止后等待30秒,然后再继续。
    注意:在初步实验期间优化方案参数(即步骤1.1.-1.5.)时,使用五列火车执行递减起搏。进行事后分析,以确定三列或五列火车是否提供最大的灵敏度。
  4. 在最后一次起搏列车后 30 秒的窦性心律或 10 分钟的 AF 发作后终止手术,以先到者为准。

7. 术后

  1. 停止数据采集。
  2. 轻轻取出导管和心电图电极。
  3. 停止麻醉。
  4. 将麻醉的小鼠放入笼子中并观察10分钟以确保恢复。
  5. 保存数据文件。在串行测试的情况下,请等待至少24小时,然后再重复起搏程序。

结果

经食管心房起搏研究通过确定SNRT和AVERP以及AF易感性6 来评估SA和AV淋巴结的电生理学特性(图1)。心电图记录可以测量 P 波持续时间、PR 间期、QRS 持续时间和 QT/QTc 间期。在快速心房起搏期间连续记录心电图可以提供以下 AF 脆弱性测量值:研究期间诱导的发作次数、发作的累积和平均持续时间以及持续 AF 发作的次数。起搏期间过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作可以?...

讨论

经食管心房起搏不仅允许在同一动物中进行连续研究,而且其持续时间通常比心内检查短(~20 min),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剂的使用及其对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针对每个单独的小鼠模型最初优化方法至关重要。衰老增加了正常小鼠的AF诱导性1819并且个体遗传模型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示出AF诱导性。每隔一周进行一次试点?...

披露声明

作者没有什么可透露的。

致谢

图 2 是使用 BioRender.com 创建的。这项工作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HL096844和HL133127)的资助;美国心脏协会(2160035,18SFRN34230125和903918[MBM]);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UL1 TR000445)。

材料

NameCompanyCatalog NumberComments
27 G ECG electrodesADInstrumentsMLA1204
2-F octapolar electrode catheterNuMEDCIBercath
Activated carbon canisterVetEquip931401
Analysis softwareADInstrumentsLabChart v8.1.13
Biological amplifierADInstrumentsFE231
Data acquisition hardwareADInstrumentsPowerLab 26T
Eye ointmentMWI VeterinaryNC1886507
Heating padBraintree ScientificDPIP
IsofluranePiramal66794-017-25
StimulatorBloom AssociatesDTU-210
Stimulus Isolator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Model A365

参考文献

  1. Sumitomo, N., et al. Association of atrial arrhythmia and sinus nod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irculation Journal. 71 (10), 1606-1609 (2007).
  2. Fukui, A., et al. Role of leptin signaling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ngiotensin II-mediated atrial fibrosis and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6 (2), 402-409 (2013).
  3. Schutter, D., et al. Animal model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127 (1), 91-110 (2020).
  4. Li, N., et al. Ryanodine receptor-mediated calcium leak drives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an atrial fibrillation substrate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Circulation. 129 (12), 1276-1285 (2014).
  5. Wakimoto, H., et al. Induc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 in the mouse heart.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50 (3), 463-473 (2001).
  6. Schrickel, J. W., et al. Indu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mice by rapid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 97 (6), 452-460 (2002).
  7. Verheule, S., et al.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with selective atrial fibrosis caused by overexpression of TGF-beta1. Circulation Research. 94 (11), 1458-1465 (2004).
  8. Faggioni, M., et al. Suppression of spontaneous ca elevations prevents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alsequestrin 2-null hearts.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7 (2), 313-320 (2014).
  9. Murphy, M. B., et al. Optimizing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in mice to detect atrial fibril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332 (1), 36-43 (2022).
  10. Prinsen, J. K., et al. Highly reactive isolevuglandins promote atrial fibrillation caused by hypertension. JACC: Basic to Translational Science. 5 (6), 602-615 (2020).
  11. Aschar-Sobbi, R., et al. Increased atrial arrhythmia susceptibility induced by intense endurance exercise in mice requires TNFα.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6018 (2015).
  12. Bruegmann, T., et al. Optogenetic termin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mic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114 (5), 713-723 (2017).
  13. Matsushita, N., et al. IL-1β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mice.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42 (4), 543-546 (2019).
  14. Sato, S., et al. Cardiac overexpression of perilipin 2 induces atrial steatosis, connexin 43 remodeling,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ged mic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317 (6), 1193-1204 (2019).
  15. Li, N., Wehrens, X. H. T. Programm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mice.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39), e1730 (2010).
  16. Yao, C., et al. Enhanced cardiomyocyte NLRP3 inflammasome signaling promotes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138 (20), 2227-2242 (2018).
  17. Purohit, A., et al. Oxidized 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 triggers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128 (16), 1748-1757 (2013).
  18. Jansen, H. J.,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ging and frail mice.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14 (9), 01077 (2021).
  19. Luo, T.,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rial histopatholog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a mouse model of ag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31 (1), 138-146 (2013).
  20. McCauley, M. D., et al. Ion channel and structural remodeling in obesity-medi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13 (8), 00896 (2020).
  21. Kato, M., et al.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isoflurane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y. 77 (4), 669-674 (1992).
  22. Schmeckpeper, J., et al. Abstract 11402: Targeting RyR2 to suppress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chronic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144, 11402 (2021).
  23. Kim, K., et al. Abstract B-PO01-017: RyR2 hyperactivity promotes susceptibility to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Heart Rhythm. 18, 57 (2021).

转载和许可

请求许可使用此 JoVE 文章的文本或图形

请求许可

探索更多文章

184

This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Video Coming Soon

JoVE Logo

政策

使用条款

隐私

科研

教育

关于 JoVE

版权所属 © 2025 MyJoVE 公司版权所有,本公司不涉及任何医疗业务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