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经食管心房起搏的程序性电刺激可以确定小鼠的电生理学特性和对心房颤动的易感性。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种标准化的实验方案开发程序,可以优化重现性。经食管心房起搏方法通常是一种生存过程,因此可以在同一动物中进行连续测试。
方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初始托盘研究,以优化所研究模型的实验参数,以及识别由起搏诱导的副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心律失常。对于遗传模型,从八周龄开始对小鼠进行每两周一次的心房起搏,以确定AF易感性的最佳时期,研究两性,因为一个人可能不会发展出AF表型。对于获得的模型,在小鼠达到身体成熟后进行起搏。
虽然通常在 12 周时达到成熟,但根据需要调整实验模型的年龄。执行突发和减搏以确定最佳起搏模式。将每个程序分开至少 24 小时。
使用 AF 敏感性的多种定义分析数据。使用优化的模型特定参数和AF敏感性的定义进行其他小鼠的后续研究。踏板反射丧失后,将麻醉小鼠仰卧放在加热垫上,加热垫旨在将体温保持在约 37 摄氏度,后肢贴在垫表面上。
通过将连接到生物放大器和数据采集硬件的 27 个规格 ECG 针电极皮下放置到前肢中,并在后肢中放置接地电极,获得表面心电导联。将连接到刺激器和刺激隔离器的双法式八极电极导管插入食道。插入到近似从口腔到剑突软骨上方的距离的深度,颈部伸展。
使用分析软件连续记录心电图导联开始数据采集。将导管正确放置在食道内以启用捕获。为此,在略短于正弦周期长度的周期长度下施加脉冲宽度为 2 毫秒的 1.5 毫安刺激。
小心放置导管,直到获得一致的心房捕获。要确定心房舒张期捕获阈值,请在用于心房捕获的周期长度处以 1.5 毫安的脉冲宽度 2 毫秒启动起搏。将刺激振幅减小 0.05 毫安增量,直到心房捕获丢失,随后增加直至捕获。
获得尽可能低的起搏阈值,以尽量减少无意起搏引起的副交感神经刺激。将刺激幅度调整到阈值的两倍。测量心房快速起搏前的电生理学参数,包括窦房结恢复时间、Wenckebach 周期长度和房室有效不应期以进行心房诱导。
使用不同周期长度的突发起搏或初始研究确定的降低起搏,以两毫秒的脉冲宽度以阈值的两倍执行起搏。对于突发配速,以 50 毫秒的初始周期长度配速 15 秒,然后以 40、30、25、20 和 15 毫秒的周期长度配速。对于降低配速,执行三到五列火车,并以 40 毫秒的周期长度配速,每两秒减少 2 毫秒,直到在 20 毫秒处终止。
在最后一次起搏训练后 30 秒的窦性心律或 10 分钟的 AF 发作后终止手术,以先到者为准。轻轻取出导管和心电图电极。在串行测试的情况下,请至少等待 24 小时,然后再重复起搏过程。
心电图记录可以测量 P 波持续时间、PR 间期、QRS 持续时间以及 QT 和 QTC 间期。在快速心房起搏期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提供了研究期间诱导的每次 AF 发作的记录。根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发作的累积和平均持续时间以及持续AF发作的次数。
起搏期间房室传导阻滞过多的发作表明起搏诱导的副交感神经刺激的时期,表明任何相关的心房颤动都是这种现象的伪影,而不是模型本身的病理生理学。这是由于位于左心房后部的神经节丛的无意刺激引起的,导致副交感神经激活。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诱导增加了对照小鼠中AF的发生率,并在实验组中导致更大的心律失常变异性。
鉴于这些污染特征,在这些条件下经历AF的动物应从分析中排除。当使用该实验策略时,初步试点研究和识别导致无意中AF诱导的副交感神经刺激对于方案优化和研究可重复性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