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了解微生物在模拟现实生活条件下生长时的行为,目的是确定与单一培养生长相比,驱动多物种群落表型变化的机制。通过利用这种体外系统,我们表征了驱动铜绿假单胞菌顽固分子的分子途径,铜绿假单胞菌是囊性纤维化气道感染中臭名昭著的病原体。由于其 96 孔板格式和生长条件反映了在囊性纤维化肺中观察到的生长条件,我们可以轻松探索广泛的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在完全微生物组背景下微生物改变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背后的机制。我们的模型是囊性纤维化研究中临床观察和个体实验室工作之间的桥梁,为研究各种微生物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首先,准备所有必需的试剂和培养基。
对于共培养实验,将细菌过夜培养物离心,并用无菌 PBS 洗涤细胞。离心后,小心弃去上清液,并将每个沉淀重悬于 1 毫升 1X 水稀释的人工痰液培养基或 ASM 碱中。在分光光度计或读板器中测量 1 至 10 个 600 纳米稀释样品的光密度。
将每个细菌样品稀释至 600 纳米的最终光密度为 0.01,并彻底涡旋 5 秒钟。将 100 微升单一培养和共培养悬浮液添加到无菌塑料平底 96 孔板的三个独立孔中,并在缺氧条件下在 37 摄氏度下孵育板 24 小时。然后使用多通道移液器去除未附着的浮游细胞,并用 100 微升新鲜 ASM 或所需的处理试剂补充预制的生物膜。
吸出浮游细胞后,用 125 微升无菌 PBS 轻轻洗涤生物膜两次,然后丢弃洗涤液。加入 50 微升无菌 PBS。并使用 96 针复制器,轻轻地从板上刮下细胞。
将重悬的生物膜细胞转移到新的无菌 96 孔板的 A 行,并进行 10 倍连续稀释。将 3 至 5 微升的每种稀释样品接种到琼脂平板上。接种点干燥后,适当孵育板。
观察到几种表型,包括与单一培养相比,在混合浮游生物群落中生长时,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计数减少。观察到血链球菌多微生物生长的增加和产黑普雷沃氏菌的混合群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