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使用 DPBS 制备每毫升 2 毫克的氧化锌纳米颗粒溶液。进行 2 倍连续稀释以获得不同的浓度。将 100 微升每种测试的氧化锌纳米颗粒浓度添加到 96 孔板中。
用胰蛋白酶大豆肉汤或 TSB 培养基将细菌培养物稀释至每毫升 100 万 CFU。向每个含有不同浓度氧化锌纳米颗粒溶液的孔中加入 100 微升。将板在 37 摄氏度下孵育 24 小时。
从每个孔中吸取 100 微升含细菌溶液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并准备各种 10 倍谷物稀释液,直到 10 到负 6。将 50 μL 从四种稀释液中转移到胰蛋白酶大豆琼脂 TSA 培养基板中。将琼脂平板在 37 摄氏度下孵育 24 小时。
选择每组可计数的稀释因子后,在可计数稀释板中标记所有菌落并重新计算,使浓度变为每毫升 CFU 数。使用获得的数据表示活细菌相对于阴性对照中细菌的百分比。在每毫升 50 万 CFU 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上测试了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性能。
纳米颗粒的抗菌活性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增加。然而,从开始的未稀释细菌培养物中,细菌菌落的数量没有明显减少。当与每毫升 50 万 CFU 的 MRSA 菌株进行测试时,这些纳米颗粒表现出更高的抗菌活性,导致细菌菌落形成显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