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性冠状动脉功能检查对于冠状动脉血管舒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它有助于评估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心外膜血管痉挛和微血管性心绞痛。后者包括微循环异常扩张的血管收缩。
该技术可以安全地评估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的给药,从而区分冠状动脉血管痉挛的不同内型。最后,通过使用再激发方法,我们可以识别出同时患有微血管性心绞痛和心外膜血管痉挛的患者。首先将 20 毫克乙酰胆碱与包装随附的两毫升溶剂混合。
将一毫升乙酰胆碱溶液加入499毫升0.9%氯化钠中,以产生对应于每毫升20微克剂量的储备溶液。用 50 毫升储备溶液填充无菌培养皿。在无菌条件下,使用原液准备五个 10 毫升注射器,用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如文本手稿中所述。
对于左冠状动脉,将诊断导管的尖端置于左侧冠状动脉主干中。通过注射两毫升造影剂来确认导管的位置。注射 5 到 10 毫升造影剂,以在不同的投影视图中可视化冠状动脉。
将多普勒导丝连接到系统,将控制台上的压力和血流动力学系统上的主动脉压力归零。将多普勒导丝通过引导导管推进到冠状动脉口,多普勒导丝的压力传感器放置在导管尖端的远端。归一化后,通过微导管将导线重新引入近端或中段 LAD,并获得稳定的流量信号。
使用透视记录导线的位置,并排除任何相关的心外膜狭窄。将第一个含有两微克乙酰胆碱的注射器通过导丝注入左冠状动脉。在 60 秒内注射,同时持续监测心电图、APV 和患者的症状。
冲洗导丝中剩余的乙酰胆碱后,将 10 毫升造影剂注入导管。在每次服用乙酰胆碱后,或在患者出现症状或心电图变化时,将 12 导联心电图添加为书签并打印。如果不符合诊断标准,则如图所示,给予含有 20 微克乙酰胆碱的第二个注射器。
每次给药之间暂停三分钟。如图所示,注入 10 毫升造影剂。如果第二次给药后不符合诊断标准,则给予含有 100 微克乙酰胆碱的第三次注射器。
监测患者的症状以及心电图和 APV。然后注入 10 毫升造影剂。在检查后,或当出现严重症状、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心外膜痉挛时,将 200 μg 冠状动脉内 NTG 注射到 LAD 中。
在 60 秒内将 10 毫升含有先前诱发血管痉挛的乙酰胆碱剂量的注射器注射到引导器中,同时持续监测心电图、APV 和患者的症状。在 10 毫升乙酰胆碱剂量后,以与基线血管造影相同的投影对目标血管进行成像。在测试后或出现严重症状、缺血性心电图移位或心外膜痉挛时,将 200 μg 冠状动脉内 NTG 注射到每个目标血管中。
一分钟后或当 APV 恢复到基线且没有症状时,对目标血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记录痉挛的恢复。通过比较冠状动脉直径减小对痉挛诱发剂量的反应和 NTG,区分心外膜痉挛和微血管痉挛。休息期间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LAD 的管腔没有显着减少。
在第四次服用乙酰胆碱时,心外膜管腔减少伴有心电图改变和可识别的症状,因此符合心外膜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当冠状动脉内给药NTG后再次挑战冠状动脉时,发生了一些血管收缩,尽管观察到的管腔减少不超过90%,并且心绞痛主诉的严重程度降低。在第四剂时,心外膜血管收缩导致非常高的 APV 值,而 NTG 的预防作用导致较低的 APV 值,因为心外膜冠状动脉不收缩。
在进行乙酰胆碱再激发试验时获得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有助于量化症状的改善。APV 和诱发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改善以及血管造影中血管收缩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客观衡量 NTG 的预防效果。多普勒血流的持续评估在痉挛激发期间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它提供了一种安全功能,因为心电图改变通常发生在心电图改变之前。通过使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识别血管舒缩紊乱引起的心绞痛患者,并揭示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和微血管性心绞痛等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