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协议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研究角膜炎症及其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对伤口愈合的贡献的优秀模型。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在不破坏基底膜的情况下产生精确且可重复的上皮伤口。这种角膜损伤模型简单明了,执行起来很快。
演示该程序的将是来自我实验室的博士生Akowuah王子。首先,通过将10毫克荧光素钠盐溶解在一毫升无菌盐水或PBS中来制备1%荧光素溶液。接下来,对于麻醉,通过混合两毫升氯胺酮,一毫升甲苯噻嗪和七毫升无菌PBS来制备10毫升氯胺酮 - 甲苯噻嗪鸡尾酒。
麻醉8至12周龄的C57黑6野生型小鼠后,通过评估脚趾捏合后的踏板反射来评估麻醉深度。为了产生上皮角膜伤口,将麻醉小鼠置于解剖显微镜下。仅伤害右眼或左眼,并在从鼠标移动到鼠标时与受伤的眼睛保持一致。
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眼睑,保持眼睛睁开。然后,使用直径两毫米的无菌环锯,划定角膜的中心,轻轻旋转环锯以在角膜上皮上留下印记。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这会导致角膜穿孔。
接下来,将无菌钝高尔夫球杆桩与角膜表面保持约45度角,通过使用螺杆在划定的区域内仔细连续刮擦来清创上皮。不要过度用力,必要时使用无菌PBS保持水分。为了监测伤口闭合和再上皮化,将1至1.5微升1%荧光素溶液移液到受伤的表面上,并使用带有蓝色光源的数字显微镜对角膜进行成像。
想象受伤后特定时间受伤的角膜。在添加荧光素溶液的第一分钟内拍摄图像,以避免溶液扩散到周围的上皮,这可能导致伤口尺寸的高估。接下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跟踪伤口区域,并在零小时将每个时间点的伤口区域表示为原始伤口区域的百分比。
角膜伤口的透射电子显微照片显示,即使在损伤后,上皮基底膜仍保持完整。在8至12周龄的野生型小鼠中,伤口闭合在受伤后24小时完成。对伤口的炎症反应的特征在于边缘的细胞成像。
这里显示的是未卷曲的角膜伴血管外嗜中性粒细胞的肢体脉管系统,以及擦伤后 30 小时伴有血管外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受伤角膜的肢体脉管系统。为了成功重现该协议,必须在每个范围的小鼠中使用相同的菌株,并且必须按照所述创建伤口大小和深度。